文/王婷婷 圖/吳宣儀
本週工作坊的主題是動畫製作的過程與分工。一開始先播放一段迪士尼動畫白雪公主的幕後製作紀錄片,從最初的構圖到上色及音效錄製等片,其所耗費的人力與時間讓人佩服不已,了解到一部好的動畫需要大量的心力與團隊合作才能誕生。
動畫的製作主要分成四大步驟,首先就是要有一個好故事、好的企劃,再來就是前置(pre-production)、製作(production)及後製(post production),不過順序並非絕對的,例如美式卡通習慣在前製期完成配音,而日本卡通是在動畫畫面完成的後製請聲優來配音。
一部好的動畫企劃需要三個元素互相配合:導演(director)+Good idea(原創或改編)+監製(producer),監製這個腳色主要偏行政方面,負責讓一個團隊能順利運行。
前製部分必須完成影片中人物角色與背景舞台的設定,並畫出分境表。這段期間需要參與的腳色有腳本作家,負責場景設定、腳色設定、背景設定、色彩指定等,而故事版畫家(storyboard artist)必須設計動畫的分鏡內容,如運鏡、畫面秒數等,還有清稿作家(clear up artist)負責將草稿描邊畫成乾淨的畫面。
製作的部分主要的工作人員有動畫導演(animation director),負責管理動畫團隊也扮演重要的橋樑,再來是原畫師(key animator),他賦予角色生命,讓分鏡表以及人物表演能夠呈現出來,一切卡通影片都是依據原畫家完成的,通常,原畫師只繪製一個動作的關鍵鏡頭,其他的由動畫師和助手幫助完成。原畫師底下有許多動畫師,有負責繪製表現動作軌跡或動作方式的關鍵張的breakdown animator、負責補足關鍵鏡頭間所有漸變過程的中間動畫師(inbetween animator),動畫師繪製完動作後再讓清稿作家(clear up artist) 將線條正確地清理出來描邊至賽璐璐片上。
除了上述幾種腳色,還有背景師(background painter)負責繪製一切劇情需要的背景物件。動畫師們會在animation desk上繪圖,這是一種特別製作的桌子,具備燈箱及畫版的功能,並附有固定紙張的橫桿以固定每次的作畫位置。
隨著時代的演進,animation desk有各種不同的版本,有了電腦繪圖後更可以直接作畫,不必擔心物件跑位的問題。原稿及描邊都完成後,接著就是上色。動畫角色或場景的顏色都會依據色彩指定定下的顏色上色,上色的方法有直接以顏料塗在多層賽璐璐片上,或將線搞掃描至電腦裡上色等等。
製作的最後就是將上千張的原畫掃描並攝影成連續的畫面,早期直接攝影方式產生的畫面非常平面,無法看出遠近的效果,後來發展出多重攝影技巧,將背景的物件分層繪製,可改變物件之間的距離,攝影出來的畫面就有景深的效果。隨著科技發展,這些效果已可用電腦處理。
後製的部分主要是音效、特效、配音及剪接的部分。本次主題讓學員大致掌握一個動畫製作的主要過程與參與的腳色,不過受限於製片的成本,小公司往往一人身兼多職,往往無法像上述有各種腳色的分工。相信這週的課程提供同學在最後的呈現製作一些想法,讓團隊運作更有方向!講義下載去
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